微拓扑

  • Home
  • Archives
  • Tags
  • Wall
微拓扑
Another bloody day.
Readings

澳大利亚“白澳政策”下的华人奋斗史

摘要:19世纪中期随着中国移民的涌入,到1880年代,澳洲工会运动进行一系列抗议,抗议华人和来自太平洋岛国的移民夺走他们的工作。结果是所有澳洲殖民地都开始执行排斥华人的移民法律。这就是“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 ) 的起源。 19世纪中期随着中国移民的涌入,在白人尤其是金矿区白人和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骚乱出现了。1861年发生了Lambing Flat Riots骚乱,1200名华人矿工被数千名白人从金矿驱逐出去。新南威尔士议会随后通过《中国移民条例》,限制中国移民,禁止华人入籍。到1880年代,澳洲工会运动进行一系列抗议,抗议华人和来自太平洋岛国的移民夺走他们的工作。结果是所有澳洲殖民地都开始执行排斥华人的移民法律。这就是“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 ) 的起源。 一八四八年第一批广东人一百余名,应募前来当劳工,签订五年合约,每年工资六英磅,期满以后可以自由选择回去或者是留下来。不久中国爆发太平天国战争,沿海各地的人纷纷出海求生,一批人横渡太平洋远走美国去开矿筑路,一批人梯航南渡中国海到南洋各地栖身,另一批人便直下南半球进入澳大利亚。那一段时期,是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高潮,也是中国人在海外最受欢迎的年代。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澳籍作家威克斐在他的名著《悉尼通讯》中说:“在亚洲人中,中国人最勤劳而且能干。他们愿意向外移民,相信在一世纪以内,可以把澳大利亚这块荒漠化为绿洲。”同时前往美国的中国移民,也受到类似的赞扬。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麦都高说:“中国人是我们最欢迎的移民。” 美国三藩市发现金矿后,曾招募华工去开矿,华人便给三藩市另取一个名字叫做“金山”。不久澳大利亚的墨尔本附近发现金矿,也有华人参加开采,于是华工把墨尔本叫做“新金山”,而三藩市就成了“旧金山”。不过“旧金山”一直是个响亮的地名,“新金山”就很少有人记得了。 另外在墨尔本西北有两个产金的小城,一处是班迪谷,一处是巴拉勒,当年都曾麇集过许多华工。其中班迪谷在一八五八年华人已经有四千多人,约当金城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把班迪谷叫做“大金山”,将附近一条能淘得金粒的河叫做“金沙江”,使生存环境涂上一些中国色彩。他们为了凑热闹参加一年一度的复活节大游行,特地从广东省佛山运去一条长达七十公尺的巨龙。经过一番排练,在锣鼓喧天声中长龙当街飞舞,被夸赞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技艺,是最精采动人的表演。从此舞龙成为班迪谷盛大集会上不可或缺的节目,“龙城”也不胜而走成了班迪谷的别名。每当舞龙出现时,由洋人骑着骏马开路和维持秩序,让华人擎着巨龙翻腾飞舞在公园里或是马路上,大锣大鼓显示不同凡响的声势,龙一出动就万人空巷到处挤得水泄不通,舞龙健儿施出浑身本领,在不断的掌声与喝采中浑忘了肢体的疲倦。 华族移民既然如此受人欢迎,以后便一批接着一批源源不绝地涌进澳大利亚东南角。人越来越多,移民成分越来越复杂,和平相处的时光渐渐暗淡下来,星星点点的不愉快便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本来各族移民杂处在一起,由于生活习惯和语言文化各不相同,总难免出现磨擦。并且在良莠不齐的各族移民中,不免有少数不知自爱又喜欢兴风作浪寻事生非的败类,这些人对工作并不热心,但却都是制造纠纷事件的能手。一些小磨擦和小纠纷经过日积月累之后,不幸没能及时疏解化除,终于酿成流血伤人的种族暴乱。 一八五四年不幸的星星之火点燃了。起初是维多利亚境内的矿工发生冲突,虽然次数频仍,总算还没形成大乱。一八五七年在勃克兰河边爆发第一次暴动,中国人伤亡很多。四年后在新南威尔士州的杨镇,再度发生排华事件,从欧洲各地移来的矿工,开始高呼“驱逐华工”离澳的口号。不久新南威尔士州议会通过限制华工入境的议案,这是“白澳政策”的胚胎,从此华人就不容进入澳大利亚了。不过已经住下来的人,并没被驱逐出境。后来华人与洋人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歧视华人的范围也扩展到各行各业,甚至遍及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华族的处境就日见险恶了。一八七八年十一月澳大利亚海员罢工,资方迫而雇用中国人,这一来竟激起白种人的愤怒,华人又被冠上另一项罪名──劳工运动的叛徒。新仇旧恨宛如火上加油,在白种人的心目中,华族问题仿佛是一个必须动手术切除的毒瘤。 一八八○年在悉尼召开澳大利亚殖民地会议,担任主席的是新南威尔士州长帕克斯。他呼吁各州一致行动遏止由中国人引起的严重问题,虽然有南澳州代表声明保留意见,西澳州代表也另持异议,但是这项重大动议终于通过了。这项决议将限制华工入境推向禁止华人入境,就是澳大利亚发展史上的瑕疵──“白澳政策”的由来。就字面上看,是要造成清一色白种人的澳大利亚,骨子里却纯粹是为了排斥华人。实行了若干年之后,再将其他有色人种包括在内,已经是画蛇添足了。此外“白澳政策”虽然成了澳大利亚的国策,但在官方文字记录上,却只是帕克斯的动议通过,“白澳”字样从始至终根本没在文献上出现过,这也是“白澳政策”的特点。 一八八八年排华运动达到巅峰,华族的处境已经危如垒卵,人心惶惶苦不堪言。当时的满清政府曾派官员出国调查,也曾向英国提出抗议,然而一个行将被列强瓜分的弱国,还有什么外交可言!抗议的结果只得到英国的一番敷衍,反而促成殖民地对宗主国的离心,演成共同对付华人的一致行动,形成组织澳大利亚联邦的催生剂。 究竟为什么华族移民在澳大利亚会引起欧洲移民的憎恨,惹得人家群起围攻呢?事隔一又四分之一世纪后的今天,不妨乎心静气地自我检讨一番,主要原因不外下列几点: 黄金矿藏经过二十多年的采掘,产量已经日见萎缩,欧洲人远涉重洋前往淘金,不但没实现走捷径致富的愿望,反而放弃了旧业,甚至亏蚀了血本,失望之余不免满腔怨愤。中国人有耐性、肯刻苦、容易满足,又没带去多少资金不怕蚀本。欧洲人放弃了的废矿,华族矿工接过来锲而不舍地继续挖掘,有的竟采成粒粒皆黄金的矿穴,因而引起欧洲人的嫉妒和愤懑。他们在窝心恼火之余,就以华人做泄恨的对象。 欧洲人的生活水准高,讲究衣食住行的享受,反之中国人则勤俭成性刻苦耐劳。欧洲矿工每人每月工资一英磅,还个个闹穷嫌不够用;华人矿工每人每月只得半磅,仍能量入为出节余几先令。相形之下欧洲人生活拮据,而中国人却显得人人富裕。于是欧洲人埋怨中国人,不但抢尽了赚钱的机会,还有降低他们生活水平的威胁。 当时应募移澳的华工,多数没受过教育,几乎没有人会说英语,语言的隔膜自然妨碍了彼此的谅解与合作。 华工不注重卫生,居住的环境往往龌龊不堪,引起欧洲人的抨击。同时一些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又加深了已经形成的界沟。 华工中有些害群之马。少数人的恶行劣癖,被当做所有华人的行为代表,于是吸鸦片和赌博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影子。加上几个棍痞骚扰滋事,容易引起欧洲人的轻蔑。 当时满清政府腐败昏庸,连年丧权失地已经没有什么国际地位,既无力保护在海外寄人篱下的侨胞,反而殃及具有传统色彩的庙宇和服饰,成为白种人讪笑调侃的目标,对于华族无疑是一种难于忍受的侮辱。 走笔及此不禁要掷笔三叹!黄帝子孙承受的文化遗产固然琳琅多采,而中华儿女肩负的历史灾难也林林多姿。身为中国人,不论漂泊到任何天之涯海之角,仍然与祖国的命脉息息相关荣辱与共。这一代的中国人,倘若再不争一口气,真不知要被后世子孙咒骂成什么样子!同一时期移民去北美和南洋各地的中国人,不幸都有大同小异的类似遭遇,自我反省一番,能完全怪罪别人的歧视和排斥吗?“人必自悔而后人悔之”这句老生常谈,究竟还是值得三思的至理名言。 “白澳政策”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炸弹轰开了澳大科亚朝野人士的心胸和眼界,才慢慢对黑头发黄皮肤的种族有了新的认识。保卫菲律宾的美军统帅麦克阿瑟,率领残兵败将退下来,日本飞机将北疆边城炸瘫了,日军潜水艇侵入近水海域,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是──“东京玫瑰”日夜不停地向“太平洋孤儿”招降,澳大利亚人民才从迷悯中醒悟过来。原来文化血缘同系的宗主国,毕竟是远隔重洋鞭长莫及,一旦大难临头便自顾不暇,可恃而不可待了。反之一直在心理上疏离久久的地缘人种,近在咫尺之间,却有唇亡齿寒的依傍关系。澳大利亚在战火的威迫下,一面协助麦克阿瑟将军重整联军,一面调整自己的心理意识,确认远亲不如近邻的现实形势。尤其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最久牺牲最大的盟国之一,仅以利害关系衡量,也没有理由再歧视华人而坚持“白澳政策”了。于是到大战后期,接受在太平洋英属岛屿上饱尝炮火蹂躏的华裔千余人,疏散至澳大利亚各地,这无疑是在默默中以行动突破“白澳政策”的先声。 转折点是在1949年的安妮 · 欧其芙女士诉移民部一案。安妮。欧其芙是出生在印尼的荷兰公民,1942年她和丈夫及7个孩子逃离日本军队占领的印尼,来到澳洲。战后移民部要把她一家遣返,她提出上诉。1949年最高法院裁定移民部的遣返决定不能成立。同一年,罗伯特· 孟西斯(Robert Menzies)领导的自由党政府上台执政,新的移民部长霍特批准800名非白人难民申请居留,允许日本战争新娘(指嫁给驻日澳洲军人的日本妇女)定居澳洲。“白澳政策”开始走向式微。 本来就一直仰赖移民充实人力的澳大利亚,战后为了加强国防,需要更多的壮丁参军入伍,政府便签订积极性移民政策,希望每年能增加人口三十五万。其中一半靠国民生育,另半就是招徕移民。当时曾在欧洲各地的报纸上大登广告,除了赠送船票和提供运输上的方便,还设立移民服务处与招待所,协助新入境的移民克服种种困难。如果住满两年仍不满意,再发给旅费遣送回籍。象这样大事招徕了多年,平均每年吸收的移民也不过十万人,而一般国民则类多刻意节育,出生率很低。在这么迫切需要的情势下,政府却从没考虑就近在亚洲各地号召移民。 此外在“白澳政策”实施以前,已经移入相当数量的有色人种──主要的是中国人和印度人定居下来,他们在风风雨雨中度过若干年代,都成家立业扎根斯土了,第二代第三代也繁生了。再加上澳大利亚幅员广袤,四周都是汪洋大海,政府以有限的防守人员,实在无法杜绝千方百计的偷渡者。因此朝野上下大家都明白,无论如何都难以达致“白澳”的彻底成功,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呼吁修改移民政策了。不过积重难返,重视选票得失的政党,不敢轻易修改已为选民接受了四分之三世纪的现行政策,又担心一旦开放移民门户之后,可能会未见其利先受其害。战后连续执政多年的自由党与乡村党联盟,就曾几度击败反对党以修改移民政策为号召的挑战,致使“白澳政策”又在因循犹豫中延续了二十多年。 直到一九七二年国会大选,雌伏在野达二十三年之久的工党,一举击溃自由乡村联盟,党魁惠特拉姆出任总理。这位身材魁梧的雄辩家,很有胆识与魄力,一派大刀阔斧的雄风推行了几项新政,其中荦荦大者如:与中国正式建立邦交;扩大福利设施的范围;在世界不景气的冲击下取消对白种人移民的优待办法;在人道主义的旗帜下修订移民政策。虽然一时还没能做到广开门户,对各种族完全平等的程度。有色人种澳籍公民的直系亲属可以申请入境团聚;学者和专业人材但求合乎需要而不计肤色,总算把严密关闭了一个世纪的移民门户开放了。 以后又经过几次订正,移民政策逐渐趋向对各种族一视同仁,等到一九七六年经过一场政治风暴,自由乡村联盟再度取工党而代之的时候,形格势禁,“白澳政策”已经不能借尸还魂了。如今“白澳政策”这个名词,确实已经归入历史档案,一般人民也都耻于重弹旧调了。 随后几十年间,澳大利亚对非白人移民的态度越来越宽松。 1950, 允许亚洲学生赴澳留学。 1957,非白人移民在居住15年后可以成为公民。 1958,"听写测试”被取消。 1959,澳洲公民可申请配偶成为公民。 1965,“非歧视性”技术移民计划开始实行,任何种族的人,只有达到职业技术要求,都可以申请移民。 1966,部分非欧洲移民在居留5年后可获得永久居留权和成为公民(和欧洲移民要求相同)。 1970,国家人口调查强调移民是有计划的人口政策的一部分。 1973,“白澳政策”正式取消。 1980年代以后,鼓励“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 和 “多种族和谐”正式成为澳大利亚政府的政策。

22/05/2017 0条评论 480点热度 0人点赞 kyaky 阅读全文
Readings

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

白澳政策(英语:White Australia Policy)是澳大利亚联邦反亚洲移民的种族主义政策的通称。1901年,白澳政策在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正式确立为基本国策,只许白人移民流入。1972年,澳大利亚工党政府正式取消了白澳政策。 目录  [隐藏]  1背景与起因 2政策的实行 3政策的消亡 4影响 5参考文献 6参见 背景与起因 该政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50年代,当时有一大批中国人受“淘金热”的吸引移民到澳大利亚。许多英裔澳大利亚人埋怨中国人的到来引致工资水平下降,同时迁怒于他们带来的中国文化传统,遂连续发生了许多起排华暴乱(诸如Lambing Flat 暴乱)。刚建立起的以白人为主的自治政府亦持排华态度,陆续制定出一系列限制中国人移民的法案。到1888年,所有澳洲殖民地不再接受中国移民。第一任总理埃德蒙·巴顿宣称“人类平等的原则只适用于英国人之间,英国人跟中国人之间则不遵循这条原则。”该政策的另一源头是阻止美拉尼西亚人(被蔑称为“Kanaka”)进入昆士兰的甘蔗园工作。当时因为许多医学专家认为白人的体质不适合从事这种热带地区的工作(恐怕低廉的成本和温顺的性格才是引入美拉尼西亚人的主要原因),故引进了很多美拉尼西亚廉价劳工。也有些美拉尼西亚人是被劫掠到澳洲的(这种行为白人自己戏称“捉黑鸟”)。为了阻止这种行为的继续以及非欧劳力的继续涌入,1890年代有大约7000美拉尼西亚劳工被政府驱逐,随后政府和工会达成协议,只允许白人劳力从事农场的工作。这项政策的基本意图是保持种族的“纯净”。“为了保证澳洲一直不受低等人种的污染和劣化,我将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英联邦议会纪录,1901年9月12日,4845页)工会和它操持的政党澳大利亚工党是白澳政策的主要促动者。克里斯·沃森(时任工党领袖)宣称,“我反对将有色种人与白人混杂的──当然我承认它跟工业化有关──主要由于种族污染的可能性。” 白澳洲人普遍相信种族纯净有助于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澳洲的统一将毫无意义,如果不是用在一个统一的种族上。一个统一的种族不仅意味着它的成员可以相互混杂、通婚、相互交流而不招致退化,还意味着相信同一个观念……”(阿尔弗雷德·狄金,英联邦议会纪录,1901年9月12日,4807页)。其它有关种族纯净的观点参看“被偷走的一代”。对中国移民的敌视可从“黄祸”一词中反映,而这种态度在澳洲最为明显。1901年的澳大利亚人口为三百七十万,跟亚洲相差很远,所以有人“担心”中国移民的涌入会“吞没”欧裔澳人。联邦政府担心难以控制的移民潮流会大幅度降低工资水平,这不是无稽之谈:许多雇主公开声称他们会那样做。这种情绪在亨利·劳森(澳大利亚著名诗人)1906年写的一首诗“to be amused”中反映。 政策的实行 1901年,新的联邦政府所进行的第一项立法举措,就是通过了臭名昭著的移民限制法以便“在移民问题上作出一些限制以清除非法移民”,南非已有类似的移民限制法案。最早的草案明令禁止非欧洲移民的进入,但由于英国政府出于对在印度的权益和与日本的关系的考虑的反对,巴顿政府只得取消这种公开的规定,代之以“听力测验”来排除不需要的移民。移民官员有权阻止任何未在一项五十个词的听力测验(考方可使用任何一门欧洲语言)上达标的移民申请者。 当时,澳大利亚不是唯一采取这种移民政策的英国属地。在殖民地时代,建立殖民地的国家原始意图就是以白人为尊,而其它人种只是受白人奴役和驱使的。常常有种族歧视的政策出台,比如吉姆·克劳法案。南非、加拿大和新西兰甚至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有不同程度的种族限制移民政策。1905年的英国政府通过了有利于犹太移民的法案。澳大利亚士兵在1919年参与了攻击卡迪夫市黑种英裔社区的事件。 政策的消亡 按照1950年的科伦坡计划,亚洲国家的学生可以到澳大利亚的大学念书,这一举措有助于瓦解歧视非白裔种族的态度。到1957年,居住在澳洲15年以上的非白裔人口已有资格取得公民权,而1958年的移民法废除了听力测试,代之以更简单的入境考核。 1966年3月,在回顾了过去的非欧洲移民政策后,移民局长胡伯特·欧佩尔曼说,那些条件适合、被认为能够马上融入澳洲文化且会对澳国发展有所助益的非欧裔申请人将被许可移民到澳洲。 与此同时,霍尔特的自由党政府选定了一批有“暂住资格”的非欧裔澳人,这些人在五年后(同欧裔移民一样)可以按自愿成为永久住民和澳国公民。 白澳政策的真正有效废除通常被认为在1973年,当惠特兰的工党在移民法中增加了一系列阻止强化种族观点的修正案后。这些修正案确保了所有移民无论出生都有权在居住三年之后获取公民权,并认可所有关于移民与种族的国际协定。1975年的种族歧视法案则使得官方制定的带有种族色彩的规则为非法。 直到1978年,弗雷泽的自由党政府对移民法的修正才最终将按出生国家选择移民的政策完全废除。最近的移民有很多来自中国和印度,虽然英国和新西兰的移民仍占绝大多数比重。 影响 今天的澳洲人仍然大部分属于欧裔,其中又以英裔最多(33.9%),然后是爱尔兰裔(10.2%)、意裔(4.3%)、德裔(4.0%)、苏格兰裔(2.9%)和希腊裔(2.0%)。剩下的有12%是亚裔(包括阿拉伯、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和东亚的移民),还有3%是本土原住民及其他。在1980年代后,因澳大利亚工党推行多元文化主义及把澳大利亚面向亚洲的政策,亚裔移民开始上升。中国发生六四事件后,开始有大量华人移居当地。澳大利亚统计局预测,到2100年,英、爱裔的澳人所占比重将会大幅度下降,因为来自亚洲的新移民的生育率相对较高。 本地澳大利亚人生育率的下降使得移民的种族限制有成为某些政治团体的话题,诸如单一民族党于1990年代,他们主要针对东亚和东南亚移民。许多人将单一民族党的胜利视作白澳政策的再度抬头。近年来,这种情结的指向则部分转移到中东地区的移民。2005年悉尼的种族暴乱被认为是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多元文化政策的缺少所造成的。 然而,从大众的讨论中可以看到白澳政策更深远的影响。许多政治集团都公开声称白澳政策不是种族政策,这种断言的根据是认为非欧洲种族比欧洲种族要劣等,当然对经济竞争和白人失去主导控制权也是其理由之一。事实上,在白澳政策的高峰期,许多澳大利亚政治家,如同他们的南非“同仁”一样,将反对的声音用上述的理由打发。比如,总理埃德蒙·巴顿在1901年国会辩论中声称,“我不认为人类平等的原则包括种族平等。种族间是没有平等的,只有根本上的不平等。那些种族同我们白种人相比是较低劣的……”[1] 像许多其它英国殖民地一样,澳大利亚是作为白人殖民地而建立的,后者逐渐取代了本土居民。此外,它的四邻五舍大多是非欧洲国家。20世纪80、90年代,政府和媒体往往提倡的观点,比如澳大利亚、同本地人的和谐相处、多元文化主义和亚太地区(澳洲被认为是其一部分)。而一些保守主义的澳人则讥笑这些说,澳大利亚是一个以欧洲移民为基础的西方国家。约翰·霍华德未成为总理时,在1988年曾经提出限制亚裔移民进入的“一个澳洲”政策,引起争议。 在海外,也在澳大利亚,任何轻微的种族主义偏向都会被人以历史的眼光打量,比如关于单一民族党创立人宝琳·韩森的报道、太平洋解决方案(澳国政府的一项驱逐避难者的政策)、沙培利·科尔比在印尼的审判和2005年在悉尼的种族暴乱。此外,工党领袖马克·兰萨姆,在他的著作《兰萨姆日记》中提到ANZUS联盟是白澳政策的后继,意在影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的军事联盟是以种族主义为基本原则和目的而建立的。

22/05/2017 0条评论 442点热度 0人点赞 kyaky 阅读全文
Archives
  • August 2020
  • October 2017
  • May 2017
  • October 2014
  • September 2014
  • August 2014
  • July 2014
  • June 2014
  • May 2014
  • April 2014
  • March 2014
  • February 2014
  • January 2014
  • November 2013
  • October 2013
  • September 2013
  • August 2013
Categories
  • Astrology
  • collections
  • Diary
  • Documentary
  • Hotfix
  • IT
  • Life
  • Movie
  • Notes
  • post
  • Readings
  • Study
  • VPS

COPYRIGHT © 2021 vtp.me.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